
> 一葉知春 | 2025年有機白毫銀針即 | 2025-04-02 |
> 品質自信,榮譽加冕!張天福有機茶再獲 | 2024-12-07 |
> 一年一歲一典藏!張天福·「十二生肖 | 2024-12-03 |
> 天地開泰,舉國同慶!慶祝中華人民共和 | 2024-09-30 |
“茶”字是怎么來的?你還真說不清
在古代,對茶的提法不下十余種。除了“草中英”“酪奴”“草大蟲”“不夜侯”“離鄉草”等謔名趣名,還有荼、槚、蔎、茗、荈、等等叫法和寫法。
直到如今,茗和茶還可以通用。
今天張天福有機茶小編給大家梳理了一下,“茶”字產生的歷史脈絡。
在古代,表示茶的字有很多,比如說:
槚(jiǎ),是從木的古“茶”字,指茶樹。
荈(chuǎn),從草,是專指晚采的茶葉。
蔎(shè),是古時四川西部茶的俗語。
茗,據說是云南某地區的“茶”之土音,大約在東漢時始用來表示茶,現在與“茶”字通用,為茶的雅稱。
其中,“荼(tú)”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但古時“荼”字是多音多義字,不僅僅代表茶。
最早明確“荼”字包含有茶的意義的是《爾雅》,晉代郭璞在注釋《爾雅·釋木》中“賈,苦荼”時注明:“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這段注釋說的就是茶樹的特征。
由于茶事的發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來越多,就有了區別的必要,于是從一字多義的“荼”字中,衍生出“茶”字。
“茶”字,首見于唐代《本草》。茶字,由“荼”字演化而來,唐玄宗時期的《開元文字音義》一書將“荼”字減去一筆,定為單一“茶”字。
陸羽在撰寫《茶經》時,已一律用“茶”字。從此,在古今茶學書中,茶字的形、音、義也就固定下來了。
茶樹本為木本植物,將原來表示茶的“荼”字,減去一畫,改“禾”為木,使之更名副其實。這一筆之改,可謂改得恰到好處。
現代除統一用茶字之外,間有用“茗”字言茶,但與歷史上所謂“晚采為茗”的含義完全不同。現代在用到“茗”字的場合,有文雅別致之意。
“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態紛呈,對同一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于統一,后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漢代以前,“荼”字由于用法不同,應有兩種讀音:指苦菜的“荼”讀“涂”;指茶的“荼”讀“槚”。
公元四世紀到五世紀,中國茶葉傳至高麗。唐貞觀十五年,唐太宗為文成公主與藏王聯姻的陪嫁物中,就帶去了大批茶葉。由于當時茶為“槚”字,所以藏語茶字的讀音仍為“槚”。
公元五世紀后,阿拉伯人陸續從我國西北邊境以茶易貨,所以波斯語稱茶為chǎ,俄語為cha-i;日語中的茶字與漢語相同,讀音也是chá。此外,印度語、巴基斯坦語、孟加拉語、斯里蘭卡語都是chá,甚至連葡萄牙語也讀為chá。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茶”字以及讀音,竟是經過了這么多的輾轉變化。
茶的千年流轉,不變的是愛茶人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