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葉知春 | 2025年有機白毫銀針即 | 2025-04-02 |
> 品質自信,榮譽加冕!張天福有機茶再獲 | 2024-12-07 |
> 一年一歲一典藏!張天福·「十二生肖 | 2024-12-03 |
> 天地開泰,舉國同慶!慶祝中華人民共和 | 2024-09-30 |
新聞中心
【茶界泰斗】張天福的如茶人生(三十三)再回協和大學
作者: 發表于--2018-09-26
1942年7月的一天,張天福接到福建省政府通知,要他立即去南平參加一個會議。
會議在南平的中南旅行社召開,參加會議的有經濟部副部長潘宜之、福建省政府主席劉建緒,還有曾任中國茶業總公司副經理的吳覺農。
會上,潘宜之宣布了中央財政部貿易委員會的一個決定:1941年3月成立于浙江衢州的“中國茶葉研究所”,遷往崇安,改名為“財政部貿易委員會中央茶葉研究所”,地點就選在崇安赤石的福建示范茶廠,由吳覺農先生任所長。
福建省政府主席劉建緒,臨時征求張天福的意見:“你來擔任福建省茶葉管理局局長吧!”
張天福沒有一點思想準備,政府當局的決定必有其原因,他顧全大局,表示無條件接受。張天福是比吳覺農小13歲,他將把自己三年來嘔心瀝血籌建的福建示范茶廠,毫無保留地交給吳覺農先生接管。
“茶葉管理局局長,另請高明吧!”張天福婉言謝絕了省政府主席的許諾。
“回來吧,母校歡迎你!”協和大學校長林景潤,知道張天福職務變更的消息,很快地給他寄去一封熱情洋溢的信。
林景潤崇高的教育目標是:“人才的可貴,固存于學識的高深,能力的優強;而尤要的,還在于品格的高尚。”
校長的信,與其說是“雪中送炭”,不如說是對一位年輕實干家品格高尚的贊頌與鼓勵。
張天福收到母校校長的來信,如釋重負,感激萬分。決定前往邵武——協和大學已遷到了那里。
福建示范茶廠三年的奮斗,已經初具規模,用吳覺農的話說:“巍峨的廠房”,“廣闊的良好基礎”,“確實是一個十分理想和非常適宜的廠址。”足見它在全國的影響——“中國有個張天福”,張天福不是個無所作為的等閑之輩。
1942年年底,張天福交接完畢,告別了親如兄弟的茶廠職工:“再見吧,兄弟!”“在不同的崗位,為抗日救國貢獻力量。”
協和大學校長林景潤,看到張天福又回到了自己身邊,十分高興。通過多年的社會實踐,張天福成熟了許多。校長先聘請他作副教授,不久,再聘他為教授。
協和大學有一所附設高級農校,校長陳錦盤去廈門大學教書了,林景潤要他擔任空出來的校長職務。
張天福猶如一粒生命力極強的種子,把它放在哪里,它都發芽、開花,結出豐碩的果實。
林景潤慧眼識珠,既了解張天福,也十分信任張天福。
就說說他兼任“協大高農”第三任校長的事吧,他很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校風,培養學生“手腦并用”的良好習慣。
學校辦起了一個木工廠,工廠制造的張天福設計的九一八揉茶機,既制茶,又可作為協和大學茶葉制造課程實習之用。
張天福對學生要求很嚴格,學生林漱峰、林桂鏜等都成了茶業專家,作出了貢獻。在新中國,林桂鏜貢獻突出,為祖國爭了光,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后來還擔任了省農業廳廳長的職務。
張天福以身作則,大力提倡學校體育活動,鍛煉強健的體魄,他親自傳授武術技藝,以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1943年秋天,慘無人道的日本侵略者搞細菌戰,學生吳法從,不幸染病,被隔離在照春山上的一座破廟里。政府當局雖然安排了護工,不時前往破廟給病人分發消炎藥,但是吳法從病情嚴重,生活不能自理,無法按時服藥。
“這怎么行呢?”愛生如子的張天福得知這個情況,立即掏出自己的工薪,買了當時相當貴的磺胺類等藥品,要去看望吳法從。
教師和學生勸他不要冒險,怕會被傳染。
張天福說:“你們看,我身體好,抵抗疾病的能力強,別怕!”
終于,帶著藥物的張天校長,特別允許進了照春山住的破廟,見到了吳法從,照顧他服藥。后來這位同學可惜沒有活下來。
為了保證全校師生的生命安全,張天福當機立斷,決定學校暫時停課。附近的學生、先回家去。家完的畢業班學生,以畢業旅行的名義,徒步旅行到順昌、將樂、泰寧、建陽、建甌等縣,一個月后疫情稍減,回校復課。
此情此景,無比感人。校長愛生的高尚師德,久久地在閩北地區廣泛流傳,爭相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