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葉知春 | 2025年有機白毫銀針即 | 2025-04-02 |
> 品質自信,榮譽加冕!張天福有機茶再獲 | 2024-12-07 |
> 一年一歲一典藏!張天福·「十二生肖 | 2024-12-03 |
> 天地開泰,舉國同慶!慶祝中華人民共和 | 2024-09-30 |
【茶界泰斗】茶界泰斗張天福的十大貢獻
有“中國茶界泰斗”之稱的張天福先生,是《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所列十大茶葉專家之一。張天福先生年屆一百零八歲,一生從茶嗜茶,惟茶是求,以身許茶。茶對張天福先生來說有著不解之緣。張天福在對中國茶事探索途程之中,生命不止,而他對中國茶事之貢獻,可謂是繼往開來,推陳出新。張天福先生從茶至今,功勛卓著,奉獻無限,成果碩碩,不可磨滅。
張天福先生是中國著名茶學專家,對中國茶事的卓越貢獻,可歸納為“十大貢獻”——即“一揉、二校、三殺青,四場、五條、六做青,七禮、八扦、九論證,茶賽審評十大全”。
第一,創制揉茶機:張天福先生于1940年成功創制“九·一八” 揉茶機(即后來的“五三式”、“五四式” 揉茶機)。張天福先生萌生研制揉茶機的時間是在1931年,此年“九·一八”恰為國恥日,為激勵國人勿忘國恥,故命名。“九·一八”揉茶機于1941年由福建師范茶廠開始定型生產。1953年由張天福先生重新改進。揉茶機的研制成功為中國茶葉加工生產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同時結束了中國茶 農千百年來用腳揉茶的歷史,大大減輕了制茶工藝中揉茶的勞動強度。
第二,建立茶校:1953年8月,張天福先生在福建福安縣創辦了福建省立福安農業學校和福安茶葉改良場。在中國茶學領域開創了理論與實踐、教學與基地連帶的科教相結合的一條新路,為我國茶界培養出一批茶業專業人才。
第三、三鍋連續殺青機: 1953年,張天福先生設計并推廣了在綠茶加工工藝中“三鍋連續殺青機”,大大減輕了綠茶制作工藝中殺青勞動強度。
第四、創辦機耕茶場: 1954年張天福先生親自赴崇安蹲點,指導和創辦了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機耕茶場——崇安茶場。首開中國茶葉生產、科研、推廣、銷售相結合之先河,為中國茶葉生產、科研做了有益的探索。張天福先生由此而被后人稱之為“福建茶葉生產奠基人”。
第五、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法:1961年張天福先生在福建閩西考察時,他根據當地山地種植茶葉的實際情況,親自推廣“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法”。對于山地茶園指出了一條非常有價值的低產變豐產的有效途徑。促成閩西地區茶業生產出現質的飛躍。
第六、烏龍茶做青工藝和設備研究:從1983年始,張天福先生主持開展一項前無古人的研究:人工控制烏龍茶制作的關鍵工藝——做青的最佳條件,改寫了幾百年來“看天做茶”的歷史。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影響烏龍茶做青工藝各因子的作用及其相關性。首先應用人工控制環境條件于做青工藝,改變烏龍茶品質的變數向品牌質量的穩定性和標準化的轉化。
第七、中國茶禮的誕生:1996年,張天福先生綜合了日本茶道的 “和、敬、清、寂”,韓國茶禮的“和、敬、怡、真”,以及陸羽《茶經》中的“精、行、儉、德”和宋徽宗《大觀茶論》中的“致清導和”“韻高致靜”的思想后,提出了“儉、清、和、靜”四字真言為中國茶禮,并賦予了“茶尚儉——勤儉樸素,茶貴清——清正廉明,茶導和——和衷共濟,茶致靜——寧靜致遠”的文化內涵。
茶禮“四規”是以中國傳統文化深度內涵的哲理升華到為人處世之道,倡導高尚的人品和人文情懷,傳導了人類社會對平和、恭敬、儉樸、安靜的社會風氣與人的精神修養的向往與追求,于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八、茶樹短穗扦插法:1950年,張天福先生在福建推廣茶樹無性繁殖——茶樹短穗扦插法的經驗。推廣茶樹良種,改造低產茶園,建立豐產茶園,為福建乃至全國茶葉發展躍上一個新臺階。
第九、茶事總結、研究和論證:張天福先生在從茶過程中,始終筆耕不綴。主要論證文章及著作有:《臺灣之茶業》《改良福建茶業與職業教育的實施》《“九·一八”揉茶機的結構與用法》《我國戰后茶業建設》《大力恢復和發展茶葉生產》《影響茶樹種植距離的因素》《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法》《攤涼在毛茶烘干過程中對提度品質降低成品的作用》《福建茶史考》《關于提高烏龍茶品質的建議》《立足改革,開創我省茉莉花花色》《關于福建制茶機械改革的意見》《烏龍茶與健康》《花茶陳壞問題的商榷》《烏龍茶的評審》《發展名優茶,重在創優質》《烏龍茶做青工藝的研究》《烏龍茶做青工藝與設備中間試驗報告》《茶葉品種與制茶工藝對烏龍茶品質風格的影響》《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龍巖斜背茶調查》《閩西山茶調查》《福建茶史考》,以及親自主編了《福建烏龍茶》等專著。
張天福先生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全身心地投入中國茶業科研、調查,在為中國茶事探索過程中,找到一條可行性出路,寫出了一批對中國茶產業發展有重要指導和應用價值的著述
第十、 茶葉審評:張天福的另一大貢獻就是以其自身的閱歷、學問和經驗精于茶葉審評。進入90年代,張天福先生老驥伏櫪,走在茶里,以耄耋之齡投入省內外各優茶鑒評和茶王賽的審評工作。張天福先生以洞察秋毫、一絲不茍、一錘定音的審評能力,贏得業界飽含尊敬的喝彩。茶人們常說: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市場經濟,紅塵滾滾,利益驅使,如果沒有好的人品,沒有好的茶品,是當不了一名真正的茶葉審評家。所以張天福先生的人品和茶品應是茶界的楷模。
張天福為倡導“儉、清、和、靜”的中國茶禮精神廣開普茶之門,傾心盡力,不辭勞苦,身體力行,貢獻良多,為中國茶文化產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