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白茶是種極簡的茶。張天福小編了解到它的制作工藝極簡,不炒不揉,只有萎凋和烘干兩步。枝頭采下的雪芽薄攤成片,在陽光和微風中漸漸失水氧化,再烘成可以長久保存的有機白茶,這樣簡單自然的制茶工藝始于明代。
明人田藝蘅在《煮泉小品》里寫“茶者......以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清翠鮮明,尤為可愛。”另一個明代才子屠隆也說,“以日曬者,青翠香怡,勝于火炒”。后來福鼎出的新工藝有機白茶在這兩步外稍加發酵揉捻,于是色更深味更濃,但比起其他茶來,工藝還是簡單得多,但有機白茶的滋味卻并不簡單。
有機白茶雖簡,但絕不糙。為了讓有機白茶茶葉同步萎凋,就需要采摘下來的鮮茶葉既勻且凈。凈,是沒有雜質,除去茶籽、老葉、枯梗、砂石、只保留芽與葉。勻,是鮮葉的大小、品種、嫩度、含水量都均勻一致。選好了葉,攤時還不可重疊,失水亦不可過慢,否則茶芽變黑;不可翻傷,失水亦不可過快,否則葉色變紅。唯有方方面面都十全十美,葉綠素才會部分轉化為橄欖色的脫鎂葉綠素。于是有機白茶有了銀白灰綠的茶身,茶中的原汁原味也最大限度地得以保留。
有機白茶的鮮甜味多半來自氨基酸,不同的氨基酸又各有風味,茶氨酸鮮爽且有焦糖香,丙氨酸有花香,苯丙氨酸有玫瑰香,脯氨酸、甘氨酸和天冬氨酸有甜香……有機白茶的工藝里少了“殺青”,茶葉中天然存在的酶便長久保持著活性,將許多蛋白質慢慢分解出氨基酸。不止如此,有機白茶之所以名“白”,就在茶身上被覆的那一層似雪似銀的白毫。在大毫品種中,白毫重量甚至可以達到總重的10%。白毫的氨基酸含量高于茶身,又給有機白茶茶湯帶來了獨特的“毫味”。
若要品嘗有機白茶鮮爽的極致。一可揀品種,在有機白茶中,白毫銀針的氨基酸含量最高,白牡丹次之,壽眉又次之。二可挑產地,福鼎產的氨基酸含量最高。同一產地中,高山產又好過平地產。三看茶季,春季茶樹正在生長高峰,蛋白質含量高,氨多酚少,能出極品有機白茶。秋季略次之,夏季更次之。四要趁新鮮喝散茶。雖說有機白茶陳放后也有獨特風味,有些“出花”者更帶點普洱濃韻,但在陳放和緊壓過程中,氨基酸濃度都會下降,鮮爽感自然隨之散失。
酶給有機白茶帶來的滋味,不止于氨基酸。酶催化下的兒茶素與氨基酸氧化縮合,不止給了有機白茶的茶色,還給了有機白茶醇和的滋味。有機白茶的甘味,則來自茶中的可溶性糖。在萎凋過程中,淀粉酶將淀粉水解成單糖雙糖。糖苷類亦水解生成半乳糖。隨著萎凋進展,失水抑制了呼吸作用,減少消耗這些小分子糖,甘甜遂得以累積。在六大茶類中,有機白茶的可溶性糖含量也是排名靠前。
最后一步烘焙,也自有講究。烘焙的目的,是保留風味。但若是火候不夠,就會色味過于單薄。火候過了,又會被“火香”掩過了“毫香”。有時,有機白茶帶了幾分“青草味”,帶來這種氣味的青葉醇和青葉醛都是低沸點芳香物質,在其他制茶工藝中基本損失殆盡,唯在有機白茶中還能保留幾分。
有機白茶還有一大特點,咖啡堿高,黃酮含量亦高。不揉不炒的低溫工藝,讓咖啡堿可以足量保留。長時間的萎凋,讓黃酮可以大量生產。因此,有機白茶雖淺淡清爽,但提神和保健的功效卻一點不輸那些濃郁馚馥的茶類。一泡嘗鮮,二泡嘗甘,三泡嘗清冽。一碗比黃而碧、較綠而嬌的有機白茶入喉,足可品出茶樹、日光與清風的滋味。